江沙百科

形容清明节的诗句古诗(清明节相关古诗词)

时间:2024-09-28 10:43:14

“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蜀相连。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”清明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,清明节一般是4月4日到4月6日中的其中一天。清明一词来源于古人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”,踏青和祭祖是清明节的两大习俗,所以清明节又被称为“踏青节”或“祭祖节”。

清明节一般认为是由寒食节和上巳节演变而来的,寒食节的历史悠久,在春秋时期,晋文公重耳成功夺得晋国国君的位置之后,给大臣进行封赏,唯独把曾经困难时割大腿肉给晋文公吃的介子推忘了。当晋文公想起的时候,介子推已经和母亲住进了深山,也不愿意接受封赏。于是手下的人出了一个馊主意,用大火逼他们出山,但是介子推宁死不出山,最后被烧死在山中。晋文公心生愧疚,于是就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,全国人民都不生火,吃冷食,以此来纪念介子推。

寒食节在冬至后的105天左右,从时间上来推算,刚好在清明节前后。寒食节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,而清明节是在唐朝的时候出现的。那时的寒食节主要是祭扫,由于和清明节只相差几天,所以就两节合并一起过了。清明节的另一个来源就是上巳节,上巳节是每年农历3月初3,习惯称之为三月三,这个时间气温回升,水开始暖和,古人就会到水畔去沐浴,结伴到郊外游玩、饮酒。王羲之在《兰亭集序》中就描写到“暮春之初,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”,记录了上巳节时他与朋友们在兰亭聚会,后来上巳节也合并到清明节中,清明节就有了郊游的习俗。

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,古诗中有很多关于清明节的描述。比如耳熟能详的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;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在安徽池州任刺史时写下的,当时距离故乡很远,“清明时节雨纷纷”的环境描写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,体现了诗人在清明节感到的哀愁。

杜牧的清明是哀愁的,而白居易的清明是凄婉的,白居易在《寒食野望吟》中写道“丘墟郭门外,寒食谁家哭?风吹旷野纸钱飞,古墓累累春草绿。棠梨花映白杨树,尽是死生离别处,冥寞重泉哭不闻,萧萧暮雨人归去。”诗里写了象征着死亡的墓地与象征春天的植物之间的强烈反差,写出了祭祖时所见的凄婉景象。

与杜牧和白居易相比,宋代诗人欧阳修笔下的清明节就热闹多了,在《采桑子.清明上巳西湖好》中写到"清明上巳西湖好,满目繁华。争道谁家,绿柳朱轮走钿车。游人日暮相将去,醒醉喧哗。路转堤斜,直到城头总是花"这首词写的是清明节来了,上巳节时分,西湖的风光真是太美了,目之所及繁华热闹。路上车水马龙,热闹的景象一直持续到傍晚时分,游人才渐渐离去。在这首词中欧阳修写出了清明时节西湖畔人们出游的繁荣景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