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沙百科

通许县属于哪个市的(河南省通许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)

时间:2024-09-30 09:13:01

通许县北距开封45公里,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北,地处豫东平原。东接杞县、西连尉氏,南邻扶沟、太康,北交开封市祥符区。

历史沿革

通许县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是黄河古文化发祥地之一隅、据出土文物证明,早在新时器时代,即有人群在这块土地上渔猎农耕,繁衍生息。

通许唐虞时代属豫州、春秋时属郑国、战国时属魏国的大梁郡、秦时属三川郡(按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属砀郡)、汉代属兖州郡、三国属魏兖州部的陈留国、晋朝与三国魏同,后又属豫州部的颍川郡、南朝宋时属兖州部的陈留郡,后属南兖州部的秦郡,最后属南豫州部的南梁郡。北朝后魏初属梁州部的陈留郡,后属郑州部的颍州郡;东魏初属北扬州部的陈留郡,后属豫州部的开封郡,最后属郑州部的许昌郡。北齐属北扬州部的陈留郡。北周(后周)属汴州部的陈留郡,隋属豫州部的汴梁郡。后属颍川郡。唐初属河南道的汴州陈留郡,后属许州颍川郡。五代时,后梁属东都开封府;后唐属汴州宣武郡;后晋属东京开封府;后汉,后周与后晋同。

北宋太祖建隆(690一693)初置通许镇,属京畿开封府。宋真宗咸平五年(1002年),置咸平县。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(1189),因咸平县与金咸平府(今辽宁省开源县)同名,故改为通许县,属南京路开封府。元属河南江北中书省汴州路总管府。明属河南布政使司开封府。清与明同。中华民国初属豫东道,道后,属河南省第一行政监察专员公署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,属河南省陈留专区,1952年属郑州专区,1954年属开封专区。1958年9月与尉氏县合并,改为通许镇。1962年3月又与尉氏县分开,恢复通许县。1983年归属开封市。

行政区划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。1950年6月,设城关区。

1951年11月,撤销城关区,建立城关镇。是年,据中南军政委员会关于区、乡名称均以数字顺序排列的规定,将县辖的6个区改为一区(城耳岗)、二区(朱砂)、三区(四所楼)、四区(孙营)、五区(邸阁)、六区(陈集)。

1953年3月,乡级行政区划调整,原94个乡调整为71个乡。

1955年12月,撤区并乡。全县整编为35乡。其中9个中心乡,26个一般乡。

1956年1月20日,经省委批准,将通许县傅李庄划归扶沟县。

1956年12月,撤中心乡,全县调整为18个乡:焦堂、斗厢、长智、巴陵岗、四所楼、欧阳岗、竖岗、孙营、七步、小城、朱砂、玉皇庙、练城、百里池、城耳岗、厉庄、城关、邸阁。

1958年8月,全县18个乡合并为7个人民公社:城关、朱砂、竖岗、四所楼、邸阁、百里池、玉皇庙。同年9月,通许与尉氏合并。

1959年3月,撤销百里池人民公社.并入竖岗、邸阁人民公社。

1961年7月,将原来的6个公社改为6个区。11月16日将通许镇人民公社改为通许镇,直属县委、县人委领导。

1962年3月,恢复通许县。原6区1镇调整为7个人民公社(城郊、朱砂、四所楼、邸阁、玉皇庙、竖岗、孙营),1个镇(城关)。

1972年2月,将城郊公社的赵河等10个大队划归城关镇.并更名为城关人民公社。

1975年3月,原8个公社调整为12个公社,撤销城郊公社,新建冯庄、长智、厉庄、练城、大岗李5个公社。

1983年12月,体制改革,实行党、政、经分设,全县建立12个乡:城关、朱砂、长智、四所楼、练城、玉皇庙、邸阁、厉庄、大岗李、竖岗、孙营、冯庄。

1985年底,全县辖12个乡,285个行政村,611个自然村,2137个村民小组。

1986年,县辖城关、厉庄、邸阁、大岗李、竖岗、孙营、冯庄、朱砂、长智、四所楼、练城、玉皇庙12个乡。

1994年10月,城关乡改建为城关镇。

1996年10月,朱砂、四所楼、玉皇庙撤乡建镇。

2000年9月,竖岗撤乡建镇,是年底,全县辖5个镇(城关、朱砂、四所楼、玉皇庙、竖岗)、7个乡(厉庄、冯庄、孙营、冯庄、邸阁、练城、长智),304个行政村,615个自然村,2173个村民小组。

2011年,通许县辖城关、四所楼、朱砂、竖岗、玉皇庙、长智6个镇和厉庄、邸阁、练城、冯庄、孙营、大岗李6个乡,304个村民委员会和5个城镇街道居民委员会、611个自然村,2154个村民小组。中共通许县委驻城区行政路中段路北,县人大常委会、县政协、县人民政府依次驻通许县委东50、100米路北。

2014年通许县辖城关、四所楼、朱砂、竖岗、玉皇庙、长智6个镇和厉庄、邸阁、练城、冯庄、孙营、大岗李6个乡(镇)和一个产业集聚区,304个村民委员会(包括居民委员会)、611个自然村(街道),2154个村民小组。

2022年通许县下辖5个镇、6个乡、1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。乡镇名称分别为,竖岗镇、玉皇庙镇、四所楼镇、朱砂镇、长智镇,冯庄乡、孙营乡、大岗李乡、邸阁乡、练城乡、厉庄乡,咸平街道办事处。309个行政村,611个自然村,68.7万人。